搭载“黑色技术”的保温服装可靠吗?
发布时间:
2022-12-29 15:27
来源:
□所有服装纤维从一个干燥环境进入相对潮湿的环境后,空气或人体吸收蒸发的水分,吸湿过程中产生热能,吸湿越多,散热越多。经检测,自发热内衣较普通棉内衣发热效果有一定改善,但温升差异不高。
□消费者在选购“黑科技”保暖衣物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优先选择三个标准齐全、内容详尽、经厂家验证、质检合格的产品。
近日,随着气温的大幅下降,保暖衣物销售进入高峰,市场上以“自我发热”、“远红外线”、“石墨烯”等为卖点的保暖衣物产品热销。与天然纤维相比,搭载了“黑色技术”的保温服装可靠吗?
据悉,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曾专门检测过从实体店和网店购买的3件不同品牌吸湿发热内衣。检查员将吸湿发热内衣完全干燥后,放入温度20℃、湿度90%的实验箱中测试30分钟。结果表明,3个样品吸湿后均产生热量,温度升高程度基本一致,最高温度升高在7℃左右,30分钟内平均温度升高在2.7℃左右。
在同样条件下,检查员对传统棉内衣进行了试验。结果纯棉内衣最高温度提高5.9℃,30分钟内平均温度提高2.0℃。由此可见,自发热内衣较普通棉内衣发热效果有一定改善,但温升差异不高。
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王宝军表示,所有服装纤维从一个干燥环境进入相对潮湿的环境后,空气或人体吸收蒸发的水分,吸湿过程中产生热能,吸湿越多,散热越多。一些自发热衣物在普通纤维中添加其他物质,增加纤维中的亲水基团,增加吸湿量,提高发热效果。
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实验室还对远红外线发热内衣进行过发热效果检测。结果表明,衣物确实释放远红外线,温度也升高,平均升温1.6℃,但与其他吸湿发热内衣相比升温不明显。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纤维材料加陶瓷粉、石墨烯等材料制成的远红外线发热内衣,能使衣服辐射一定量的远红外线,与人体细胞中的水分子共振,产生热效应,促进皮下血液循环,从而温暖人体。但由于服装纤维非常细,添加剂不得过多,否则纤维的弹性、强度等会受到影响。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认为,近年来以“自我发热”、“远红外”、“石墨烯”等为卖点的保温服装产品种类不少,但新产品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从长远来看,“黑科技”保暖服装要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在产品创新上有持续的突破,在标准制定上形成统一的规范,在品牌构建上获得更多的信任。
对于丰富多彩的“黑色科技”保暖衣物,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
专门从事纺织品检测和认证的特思达(北京)纺织检测有限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保暖内衣化纤面料材质有聚酯、丙烯酸、粘胶、尼龙等纤维,它们经常以不同的配比出现在面料成分中。丙烯酸的最大特点是和羊毛一样具有天然的收缩松软的结构,制成的面料储存大量空气,防止热量流失,充分保温但不吸湿,粘合剂透气但保温性不充分,聚酯纤维异形截面具有导湿功能同时提高了面料强度,尼龙可有效改善内衣的舒适性。在生产中,厂家一般将各种纤维进行面料设计、科学混纺、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满足保温服装产品的功能需求。
“根据场景需求,最好是最合适的,”力派经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陆振兴建议,在寒冷的冬季户外,要最大限度地保暖衣服,最好采用“三明治”的着装法,即防风、保温、通过吸湿的三个阶段可以把身体的热量关好。最外层为防风层,通常由坚硬、密度高的材料制成,防止寒风直接侵入体表,防止人体带走热量。中间层为保温层,通过毛衣、羽绒服或羽绒服等保温性高的材料起储热作用,保温内衣侧重通气导湿,同时考虑保温概念材料的运用。服装发挥保温功能的核心力量是中间保温层和外层防风层。
专家建议,消费者不能盲目追随,在选择以“自我发热”、“远红外线”、“石墨烯”等为卖点的保暖衣物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优先选择三个标准齐全、内容详尽、经厂家验证、质检合格的产品。
下一页
下一页